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拯救学渣 > 第412章 薪火相传(一)

第412章 薪火相传(一)(2/2)

目录

没成想,这条粗糙的视频竟意外走红。视频里,周老的手指灵活操控着影人,“孙悟空”的金箍棒在空中划出弧线,唱腔苍劲有力,配着古朴的板胡声,瞬间击中了无数网友的“文化乡愁”。一条《霸王别姬》的片段更是获得了平台“非遗文化”频道的官方推荐,播放量突破1千多万,评论区里挤满了年轻人的留言:“原来皮影戏这么酷!求爷爷开直播!”“我小时候在村里看过,现在想起来,那是最棒的‘动画片’!”

如今的周老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孤独的守艺人。他在孙子的帮助下开通了“老周皮影”账号,定期直播教网友画影人、唱皮影调;本地小学邀请他开设“光影非遗课”,每周两节课,孩子们在幕布后笨拙地模仿“鹞子翻身”“黄龙缠柱”的技法,笑声清脆如铃;三个来自西安美院的大学生专程拜师,不仅学皮影技艺,还帮周老把传统故事改编成更贴近现代审美的剧本——比如将《二十四孝》里的故事,改编成“感恩父母”的校园短剧,既保留核心善意,又避免了封建糟粕。上个月,周老的皮影戏还登上了省级非遗展演的舞台,台下观众里,年轻人占了七成。

“这就是‘从生活场景重构文化连接’。”博源指着照片,“皮影戏没有变,但传播场景变了——从村口戏台到手机屏幕,从老年人的回忆到年轻人的潮流,传统就活了。”

小林的眉头渐渐舒展,她翻到案例汇编的第二页,那是关于南方一所普通中学的故事。物理老师李薇,一个戴着黑框眼镜、说话温和的女教师,却干了一件“出格”的事——她把物理课搬进了木工坊。

“课本里讲‘摩擦力’‘结构稳定性’,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。”李薇在走访时对巡视组说,“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做木工,不用一颗钉子,就能把木头拼得严丝合缝,那就是榫卯啊!”于是,她自费去苏州拜师学榫卯工艺,回来后带着学生们“玩木头”:用激光切割机把榫卯结构拆解成教具,让学生们亲手拼搭“燕尾榫”“格肩榫”“抱肩榫”;结合物理知识分析“为什么燕尾榫能承受更大的拉力”“攒边打槽结构如何让桌面不易变形”;甚至让学生们分组设计“传统榫卯玩具”,有小组做出了“可拆装的鲁班锁笔筒”,还有小组用榫卯原理拼出了微型“故宫角楼”。

“同学们,古人说‘格物致知’,这就是最好的例子。”李薇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,“榫卯不仅是工艺,更是古人‘天人合一’的智慧——顺应木头的纹理,用最巧的方式让材料发挥最大的价值,这不就是‘可持续发展’的雏形吗?”

这门“传统建筑力学”校本课程,后来成了学校的“爆款课”,不仅学生们的物理成绩明显提升,更有孩子因为这门课爱上了传统建筑,立志要考古建筑保护专业。如今,这门课已被纳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项目,周边十几所学校都来取经,李薇还联合历史、美术老师,开发了“传统建筑文化跨学科课程”,让学生们从力学、美学、历史多个维度理解传统文化。

“这是‘从代际对话激活传统智慧’。”博源补充道,“李老师没有把传统当‘古董’,而是当成可以和现代知识对话的‘老师’,让年轻人在动手实践中,自然而然地理解古人的智慧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