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拯救学渣 > 第412章 薪火相传(一)

第412章 薪火相传(一)(1/2)

目录

晨练时的露水还凝在草叶上,晶莹剔透,仿佛大地在晨曦中悄然写下的密码。博源站在巡视组驻地的庭院中央,桩功太极十三式的起势刚柔并济,脚掌稳稳扎根于地面,呼吸吐纳间,指尖已触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流。这并非风动,亦非幡动,而是一种更深沉、更细微的脉动——那是文化在当代社会肌理中悄然生长的节奏,混杂着挣扎与希望。

幻影身法骤然展开,衣袂带起的风拂过草叶,露水滚落,如碎玉般坠地。这一刻,博源的感知仿佛穿透了物理空间,清晰触碰到那些看不见的“网”:那些看似无形的文化侵蚀,正像细密的蛛网,缠绕在社会肌理的更深处。它不是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,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——是年轻人张口闭口的“yyds”“绝绝子”背后,对中文表达的简化与惰性;是商场橱窗里清一色的西方节日装饰,让春节的红灯笼显得格格不入;是家长们争相送孩子去学“西方礼仪”,却忘了教他们拱手作揖的恭敬;更是一种连读心术都难以捕捉的集体潜意识:在全球化浪潮中,人们为了“融入”而不自觉妥协,最终形成“外来即是先进”的思维惯性。

“博组长,您的晨练总能让人想起‘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’。”身后传来小林的声音,她手里抱着一摞刚从各地汇总来的材料,晨光落在她略带倦意的脸上,“这是昨晚加急整理的文化生态监测报告,有些数据……您得看看。”

巡视组的临时办公室里,窗帘拉开半幅,晨光与灯光交织,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。小林将材料摊开,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表格,眉头越皱越紧:“博组长,您看这些核心数据——传统手工艺领域,全国登记在册的手工艺人平均年龄过半百,中青年从业者占比不足两个点,像刺绣、陶艺这些非遗项目,部分传承人的徒弟甚至是‘00后’里的独苗;某头部短视频平台统计,传统文化类内容创作者不多,全职从业者更少,其余大多是兼职爱好者,更新频率极不稳定;青少年文化认知调研更揪心,14-18岁群体对清明‘祭祖敬先’、端午‘佩香囊驱五毒’、中秋‘拜月祈团圆’等核心习俗的完整认知率,比五年前下降了几个个百分点,甚至有孩子以为‘冬至就是吃饺子’,不知道背后‘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’的节气智慧。”

博源指尖轻轻敲击桌面,目光却没有停留在那些刺眼的数字上。他想起三天前在浙西古镇的走访:青石板路上,一位白发老人守着“古法竹编”的小摊,竹篾在他手中翻飞,编出的竹篮纹路细密如锦,却鲜有人驻足。老人叹着气说:“年轻人嫌这东西‘土’,宁愿买塑料筐,我儿子在城里开网店,说卖竹编不如卖潮牌赚钱。”那场景,像一根细针,扎在每个巡视组组员的心上。

但他同样记得,那些数字无法丈量的微光,正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悄然燎原——它们是文化传承的星火,是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生动注脚,比任何统计报表都更有力量。

“小林,你先别急着焦虑。”博源起身,从文件柜里取出一叠厚厚的“文化实践案例汇编”,那是巡视组三个月来走访收集的“民间智慧”,“我们看看这些‘破局者’的故事。”

第一页,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:西北皮影戏老艺人周老,正带着三个年轻徒弟在小学教室里操弄影人。照片背后,是周老的故事。这位70多岁的老人,守着祖传的皮影箱在塞上小城过了一辈子,五年前还在为“皮影戏要断代”而彻夜难眠——儿子嫌这行“没前途”,外出打工;徒弟走的走、散的散,皮影戏台子上积满了灰尘。直到去年春天,读大二的孙子周小阳放假回家,用手机拍下爷爷表演《三打白骨精》的片段,配上“老祖宗的特效,比好莱坞早千年”的字幕,发在了短视频平台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