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文化侵蚀(四)(2/2)
在某顶尖大学的哲学系,博源旁听了一场关于“中国哲学合法性”的研讨会。台上的教授正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解读庄子,ppt上满是德语词汇。“只有用西方哲学的框架重构,中国传统思想才能进入世界学术体系。”教授的话音刚落,台下便响起热烈掌声。博源注意到角落里一位老教授的沉默,读心术传来他破碎的思绪:【当年我用文言文写的论文,被期刊退稿说“不符合国际规范”……】【学生们宁愿读福柯的译本,也不看王充的《论衡》……】【我们的学术话语权,早就被捆在了西方的战车上……】
在学术数据库检索“中庸”,跳出来的大多是“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”;搜索“阴阳”,结果多与“荣格心理学的同步性原理”相关联。仿佛中国传统思想必须经过西方理论的认证,才能获得存在的合法性。“您觉得《道德经》需要康德来背书吗?”博源在茶歇时问那位老教授。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,随即又黯淡下去:“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,要看SScI收录,要看影响因子。谁在乎《道德经》本身的智慧?”博源想起巡视组收到的举报:某高校的“国学研究院”,院长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;某社科基金项目,将“二十四节气”解读为“农耕文明的落后残留”。这些拿着国家经费的学术机构,正在用西方的尺子丈量自己的文化土壤。
某头部短视频平台总部,内容部总监正在给员工训话:“用户喜欢什么就推什么!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,谁耐烦看?”博源看着他们策划的“传统文化系列”:将《兰亭集序》做成表情包,用说唱演绎《离骚》,把清明节搞成“恐怖主题”挑战赛。“你们理解的文化传播,就是把传统变成猎奇的噱头?”他指着后台数据,“某博主用英文讲《论语》,播放量是中文讲解的九倍;某非遗传承人直播做油纸伞,观看人数不如穿汉服跳宅舞的网红零头。”总监的心声带着不屑:【流量才是王道,文化使命感能当饭吃?】【上次推了个皮影戏视频,评论区都在刷“阴森恐怖”……】【用户就喜欢简单刺激的,那些深奥的东西,活该被淘汰……】
在平台的内容审核室,博源发现了更荒诞的规则:“涉及西方节日需突出‘浪漫’‘狂欢’”“涉及传统节日可适度娱乐化”“出现传统服饰需标注‘是否符合现代审美’”。当传播者用流量逻辑解构文化的深层价值,当大众在碎片化的娱乐中消费传统,文化传承就成了无源之水。离开时,小林指着电梯里的广告:某奢侈品牌用京剧脸谱做装饰,配文“东方神秘主义”。“他们连脸谱的颜色寓意都没搞懂,就敢说传播中国文化。”小林气得发抖。
博源沉默着按下电梯,系统突然弹出新的提示:【检测到文化侵蚀内因核心:在利益算计中迷失价值,在比较参照中丧失自我,在流量狂欢中消解深度。】车窗外,夜色中的城市霓虹闪烁。某商场的大屏幕上,明星代言的西式快餐广告正循环播放,而街角的古籍书店,卷帘门早已落下。博源想起那位老教授的话:“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先拆了承重墙,还以为是在给新建筑腾地方。”
他拿出手机,给总组长发了条信息:“文化防御的关键,不是筑起高墙,而是让本土文化在当代土壤里长出新的根系。下一步,建议从评价体系、教育改革、学术自主、传播创新四方面破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