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0章 一个药片到一个生态(2/2)
日子一天天推进,儿童泡腾片通过了临床试验,正式上市。上市那天,儿科医院的小患者们收到了免费的药片礼盒,里面还装着小宇画的“藻光小卫士”漫画。萧凡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,忽然接到了老张妻子的电话:“老张在车间调试设备时,突然晕倒了,现在在医院。”他和叶之澜赶到医院,医生说老张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,需要手术。躺在病床上的老张,手里还攥着车间的生产日志,看见萧凡进来,急忙说:“我跟徒弟交代了,发酵罐的搅拌速率要每小时检查一次,不能马虎。”
手术后的老张,躺在病床上却没闲着。他看着天花板,忽然想到:“要是能有个机器人,代替人弯腰调试设备就好了。”于是,他每天拿着笔在纸上画草图,从机械臂的角度,到传感器的精度,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叶之澜特意给他买了个平板电脑,帮他查机器人研发的资料;萧凡则联系了高校的机械工程系,一起完善设计方案。三个月后,“全自动发酵罐调试机器人”诞生了——它能精准地调整搅拌速率,误差不超过0.1转\/分钟,还能通过传感器检测藻液的纯度,一旦出现波动就自动报警。当机器人在车间里第一次运转时,老张激动得红了眼眶:“以后再也不用让徒弟们弯腰了。”这个机器人后来被行业广泛采用,老张还因此获得了“行业技术革新奖”。
叶之澜的《藻光守护日记》也有了新的故事。她收到一封来自退休教师王阿姨的信,信里说:“我读了你的日记,想起我们社区里也有很多老人在用‘藻光肠溶片’,我就开始记录他们的故事,现在已经写了30多篇了。”叶之澜立刻给王阿姨回了信,两人一来二去,成了笔友。后来,她们决定合作出版一本书——《藻光之下:100个患者的健康重启记》,里面有周叔术后康复的故事,有张婶种草莓的经历,还有很多普通患者的生活变化。书出版那天,王阿姨特意从老家赶来,和叶之澜一起参加签售会,一位读者拿着书说:“我妈妈也是胃病患者,读了这些故事,我更有信心陪她治疗了。”
团队还启动了“藻光健康生态圈”计划。他们联合体检机构,推出“胃肠健康筛查+药品干预+饮食指导”的套餐——体检出轻度胃炎的患者,可以免费领取一周的试用装,还能收到叶之澜整理的《藻光护胃食谱》(里面有“藻株蛋白粉蒸蛋”“低酸番茄豆腐汤”等菜谱)。老张则联系了农业企业,用藻株发酵后的副产品制作有机肥料,培育出低酸的番茄和高纤维的菠菜。当第一批“藻光护胃食材”上市时,李姐特意买了一箱番茄,说要给团队做番茄炒蛋。
在基层医疗调研中,萧凡发现偏远地区的孩子,不仅有胃病,还常常感染寄生虫,导致营养不良。他立刻召集团队,启动“藻类源抗寄生虫药物”的预研。实验室里,他们筛选了20多种藻株,终于发现一种蓝藻能抑制蛔虫幼虫的活性。叶之澜联系了援外医疗团队,计划未来将药物推广到非洲的欠发达地区。老张则开始设计适合偏远地区的简易发酵设备,用太阳能供电,方便当地医院自行生产药品。
年底的时候,团队在山区举办了“藻光健康节”。活动现场,医生们给老人和孩子做免费体检;叶之澜带着志愿者,教大家做护胃食谱;老张则展示了他研发的简易发酵设备,当地的医生围着他,问个不停。小宇也来了,他拿着自己画的“藻光小镇”,给孩子们讲药片的研发故事。萧凡站在人群中,看着眼前的一切——从一片小小的药片,到一个覆盖“预防-治疗-康复”的健康生态圈,从实验室里的孤灯,到照亮偏远山区的希望之光,他忽然明白,“守护健康”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,是无数人的同心协力。
活动结束时,夕阳洒在山谷里,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金光。老张拍了拍萧凡的肩膀:“明年,咱们把抗寄生虫药做出来,让更多孩子能健康长大。”叶之澜笑着点头:“《藻光之下》的第二本,我想写偏远地区的故事。”萧凡看着远处孩子们奔跑的身影,心里充满了力量。他知道,藻光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他们的守护,也会一直向远方延伸,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