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9章 卤色纪年(2/2)
“这些年份都是大灾年。”萧凡对比县志,“至元二十三年海啸、大德八年台风、至正十三年暴雨……盐工们提前在岛上建了备用盐仓。”他突然注意到地图边缘的批注,“‘鱼刺显,水脉移’,难道背鳍刺是用来标记盐脉改道的?”
比目鱼突然跃出暗格,背鳍刺在地面的卤水上划出条直线,终点指向码头外的浅滩。萧凡跟着鱼踪往浅滩走,脚下的淤泥越来越软,突然踩空掉进个隐蔽的水坑。水坑底部的泥里,埋着块方形的青铜盘,盘底的鱼纹是带刺的,盘沿刻着圈刻度,每个刻度旁都标着月相。
“是潮汐仪。”老人用清水冲洗铜盘,刻度间的凹槽里立刻渗出卤水,“元代盐工根据比目鱼背鳍刺的长度变化,来调整刻度对应的潮汐时间。你看这道最长的刻度,对应着满月时的高潮位,和现在的卫星观测数据只差三分钟。”
三天后,考古队在铜盘指示的岛屿上找到了第二座元代盐仓。仓内的陶罐里,除了盐引模型,还有些用盐晶雕刻的小鱼,每条鱼的背鳍刺都不一样长。萧凡把这些小鱼按长度排列,发现它们组成的曲线,与现代海洋监测站记录的百年潮汐曲线几乎重合。
“盐脉在记自然日记。”老张在展柜里新增了个“时间轴”展区,把汉代的鳞片、唐代的鱼符、元代的铜盘排成一列,“你看元代铜盘的鱼纹眼睛,和盐宫棺椁里的盐丞月牙疤,其实是同一处标记——都是北纬28度的坐标点。”
展柜里的比目鱼突然用背鳍刺敲击玻璃。萧凡凑近一看,刺尖的卤渍在玻璃上画出个“明”字。他想起徐姓老人说的明代海禁,或许下一段被唤醒的记忆,就藏在那些被焚毁的渔船残骸里。
深秋的月光透过博物馆的穹顶,在“时间轴”展区投下道光柱。光柱里,汉代的盐晶、唐代的鱼符、元代的铜盘同时亮起,光晕中浮现出条带刺的比目鱼虚影,虚影的尾巴一直延伸到展区外,像在勾勒下一段旅程的轨迹。
萧凡把新发现的元代盐晶切片放进标本盒,盒盖的倒影里,他看见自己的影子旁边,多了个带刺的鱼影。老人说的没错,盐脉从不是在重复历史,而是把每个时代的守护,都织成了条不会断裂的卤色纪年,而他们,正在给这条纪年,添上属于当下的新刻度。
比目鱼的背鳍刺还在生长,刺尖的卤渍越来越浓,像在酝酿着下一个要解锁的朝代印记。萧凡知道,当“明”字被完全画出时,红树林的淤泥里,那些明代渔船的残骸,会带着新的盐脉记忆,在卤水的浸泡中,慢慢苏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