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拯救学渣 > 第410章 文化侵蚀(三)

第410章 文化侵蚀(三)(2/2)

目录

他想起之前巡视某高校时,一位中文系教授的叹息。当时那位老教授拿着学生的论文,无奈地摇头:“现在的学生写论文,引用西方理论一套套的,从福柯到德里达,说得头头是道;但对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里的句子,却知之甚少,甚至连基本的解读都做不到。有个学生写关于‘爱情观’的论文,全篇引用西方爱情心理学,却没提一句‘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’。还有学生跟我说,写情书用英文才觉得浪漫,用中文写会觉得‘土气’。你说,这算什么?”

后来,博源又去了一家主打“沉浸式英语”的培训机构。一进门,墙上的标语就让他皱起了眉:“告别母语思维,拥抱国际视野”“在校区内必须说英语,违反者罚款50元”。负责人穿着职业套装,热情地介绍课程:“我们的教学理念就是‘全英文环境’,从上课到休息,甚至吃饭,都要求学员说英语,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口语水平,培养国际化思维。您看,这是我们学员的雅思成绩单,平均分都在7.5以上。”

“国际化视野,首先得有文化主体性。”博源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,目光扫过那些标语,“当一个孩子能用英语流利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,却看不懂《红楼梦》里‘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’的隐喻;当学术论文必须加英文摘要才能发表,连中医里的‘经络’‘气血’都要音译成英文,我们的语言阵地正在被一点点蚕食。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当我们的孩子习惯用英语思考,就会慢慢接受这套语言背后的价值体系,进而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。”

他调出一组数据,投影在屏幕上:“近十年,国民平均英语词汇量增长37%,但中文常用词汇量下降19%;某电商平台的英文原版书销量,是中文版经典名着的5.8倍;在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,西方童话和小说占比超过60%,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足15%。这些数据,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?”

负责人的脸色渐渐变得尴尬,张了张嘴,却没能说出反驳的话。

离开培训机构时,博源看到一个背着粉色书包的小女孩,正用流利的英语跟外教道别:“Goodbye, teacher! See you toorrow!”转身看到来接她的奶奶,却皱起了眉头:“奶奶,你怎么又说方言啊,好土,别人会笑话我的。”老人愣在原地,手里提着的保温桶晃了晃,里面的排骨汤洒出来一点,在地上留下一小片油渍。老人局促地低下头,小声说:“奶奶只会说方言,下次不说了……”

回到办公室时,总组长的电话准时打来,背景音里有翻动文件的沙沙声:“外部文化渗透如同浪涛,一波接一波,防不胜防,但真正可怕的是堤岸本身的蚁穴——那些被忽视的文化自卑、被扭曲的审美、被弱化的传统,才是最危险的。昨天收到一封举报信,某省博物馆把三星堆文物展的解说权、衍生品开发权都交给了一家外资企业,你去看看,这背后到底是单纯的商业合作,还是利益输送……”

博源挂了电话,看着窗外的夜色。城市的霓虹闪烁,像一双双诱惑的眼睛。他想起今天遇到的那些人——周教授、章齐旻、饰品店老板娘、快餐店的家长、培训机构的孩子……他们或许不是故意要“背叛”文化,只是在时代的浪潮中,不小心迷失了方向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