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9章 文化侵蚀(二)(2/2)
“教育国际化不是把别人家的旗帜插到自己的土壤里,更不是用西方标准解构我们的价值观。”博源将一份专家组鉴定报告拍在桌上,纸张碰撞的声响让章齐旻的脸色白了几分,“专家组认定,这些插图存在明显的价值导向问题,影响了整整五届学生。你所谓的‘新颖’,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叛,是对下一代教育责任的失职。”
章齐旻的手指开始发颤,目光不自觉地飘向书架角落。博源顺着他的视线看去,那里摆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:年轻时的章齐旻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,胸前别着校徽,在天安门广场前笑得灿烂,身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。【检测到型学渣特征,认知存在偏差,但有过往正向记忆,存在可逆可能】系统提示闪过,博源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了许久,轻声说:“章主任,你当年站在广场前时,心里想的,应该不是‘如何让西方满意’吧?”章齐旻的嘴唇动了动,终究没能说出话来,脸色彻底灰败。
处理完教材事件,转眼到了平安夜。博源临时决定去商业街走走,看看所谓的“节日经济”。街头被霓虹灯装点得如同幻境,圣诞树顶端的星星灯闪烁着刺眼的光,商场广播里循环播放着《铃儿响叮当》,年轻情侣们捧着包装精美的苹果穿梭在人群中,苹果盒上印着“平安喜乐”的字样,却没几个人知道,这个习俗本是商家为了促销创造的“伪传统”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几公里外的七夕文化园里,只有寥寥几位老人在慢悠悠地挂乞巧节的彩绳。红色的绳子在空中飘着,显得有些冷清。
“博组长,您看这组数据。”小林拿着平板匆匆跑来,屏幕上的数字格外扎眼,“今年平安夜苹果销售额突破28亿,光某电商平台就卖出了1.2亿个;而七夕节的传统手工艺品,比如香囊、绣品,全国总销量不足3000万。某社交平台上,‘圣诞节怎么过’的话题阅读量120亿,讨论量8000万;‘七夕习俗’的阅读量只有2.3亿,讨论量还不到500万。”
博源走进一家饰品店,老板娘正热情地向两个小姑娘推销圣诞主题的发饰,鹿角、雪花、圣诞袜造型的发夹堆了满满一柜台。“年轻人就爱这个,时髦又好看。”老板娘见博源驻足,笑着迎上来,“您给孩子买吗?圣诞款卖得最好,昨天刚补的货。”
“七夕节的饰品呢?”博源环顾四周,终于在角落的货架上看到几个绣着牛郎织女图案的香囊,落了一层薄薄的灰。
老板娘脸上的笑容淡了些,无奈地摆手:“别提了,去年进了一批七夕香囊,到现在还没卖出去几个。还是圣诞款赚钱,进货渠道都是现成的,厂家还给搭配营销方案,省心。”博源的读心术里传来她的盘算:【七夕?现在谁还过那个啊,老掉牙的,年轻人觉得土……】【下次再也不进七夕的货了,占地方还压钱……】
“您知道七夕节最初是纪念谁的吗?”博源拿起一个香囊,指尖拂过上面细密的针脚,“那是古人对星空的敬畏,对爱情的坚守,也是女子展示巧手的节日。‘投针验巧’‘穿针乞巧’,每一个习俗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雅致,这才是我们自己的浪漫。”他指着窗外那些捧着玫瑰的年轻人,“当他们为情人节的玫瑰溢价买单时,可能不知道,我们的七夕有‘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’的深情,有‘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’的豁达,这些比一束玫瑰更值得传承。”
老板娘愣了愣,看着博源手里的香囊,又看了看柜台里的圣诞发饰,沉默了几秒,默默走过去,把角落里的七夕饰品一件件挪到了显眼位置,还找了块干净的布仔细擦去上面的灰尘。